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
張海其書其人
文/ 初科汝
張海, 1941年9月生于河南偃師,2001年任中國書協主席。其書法四體皆能,尤以隸書、行草為佳。隸書是張海最初成名之書體,其行草影響則遠不及"草隸"也。
張海篆書于楊沂孫;行書于“二王”;草書得于張旭、懷素;楷書為《張猛龍碑》之神韻。后以行草圓勁之筆觸,莊重醇厚之體,形成個性之草隸,可謂自成一體
“張海體” 成就在于隸書和行草。書家都明白,若在隸書上有所創新,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隸書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不變則失于泥古,變化則誤生異端。因此,想在隸書方面,獨樹一幟,其難度是相當的大啊!
觀張海之隸書。其能把隸、草、漢簡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比“行書時期”作品更加縱肆,墨色之變化更加豐富。那種既醇厚、又恣肆的氣息,創造出的草隸之風格,實則令人嘆服。如其“江”字,三點水的偏旁即帶行草的味道;“舟”字,更顯漢簡之氣息。張海先生的這種風格,截鋒直下形成了獨特的起筆。他不取簡書的基調,亦無北碑的味道,在基礎的層次上,實現了對漢隸的回歸。其大膽潑辣的草隸,可謂前所未有。
在張海的行草中,其行筆獨特,手法嫻熟,字體飽滿莊重,用筆蒼勁有力,筆墨轉換一支獨秀,干、濕、濃、淡及飛白,張楊了書家獨具情調,儒雅脫俗的風貌,實屬書法上乘之佳作也。其用畢生的精力,創造出屬于自己風格體系的“張海體”,實屬難能可貴!
張海先生的行草面貌更多,這也就是其行草書的“成名體制”。其行草“入手不俗,入門自媚。”張海先生學過朱熹,也深有所得,但此類作品,終與朱熹不類。
張海的書法作品猶如大河一般,波濤千里,令人望而興嘆。其深厚的傳統功力顯示出一代草圣卓爾不群的大家風范。
書界專家評論: “其書法汪洋恣肆,縱情起伏,獨創的表現手法,造就的無以倫比的功績,定會留芳青史。”
難怪書畫收藏界流傳著:“中國書法已進入張海時代!”
這樣一句話,足見張海作品的獨特魅力,以及深厚的收藏潛力與升值空間。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其書法作品升值空間則會日益增大的.
張海是當代少有的勤奮書家,是極具書法活動的組織者。其作品曾赴加拿大、芬蘭、法國、西德、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家多次展出;日中代表書家作品展;世界和平年書展;中新書法交流展;日中著名書家百人展;中日書道交流展;中國現代書法名作展等各類展覽。出版《張海書法》《張海隸書兩種》《張海書增廣漢隸辨異歌》《張海新作選》等。
張海多次承辦全國性展覽和大型活動,為中國書法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書法創作上,張海說:“書體之間不能平均用力,要循序漸進。就如上午練鋼琴,下午拉二胡一樣,鋼琴和二胡的指法不同,放在一起全都亂了。學書法也是一個道理,在立足未穩的情況下亂寫一氣,是有害的。另外,書法家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時代特征。
古云:‘當仁不讓于師。’對任何人都要擇善而從。至于什么名氣、地位,更多的是機遇所致,從師應該是為了真正學到東西,倘若是沖著名氣去拜師那就錯了。
在傳道授業過程中,只顧違心地夸獎,豈不是誤人子弟!說違背良心的假話,終非坦蕩君子所為。”
讀張海的書法,仿佛有一股洶涌澎湃之勢撲面而來。他運筆之快,仿佛迅雷不及掩耳,呼之而來,揮之欲去。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說:“行筆之間,亦無異法,在乎熟之而已……及其悟,思與神合,同乎自然。”
張海書法就沒有生搬硬套,裝腔作勢,搔頭弄姿,故弄玄虛之感。讀之,自然、流暢、豁達、飄逸······
書法往往經過歷史長河的沖刷、時間的篩選,才能更顯其璀璨及深邃。
從張海的隸書審視,我們似乎看到了的中國當代隸書發展的廣闊前景和創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