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邢玉哲
邢玉哲:墨香溢四海 筆情融中西
初科汝
邢玉哲,漢族,生于山東,長在呼倫貝爾草原。幼時喜歡繪畫,孩提時代就常信手涂鴉。1982年考入心儀的魯迅美術學院,1985年于魯迅美術學院國畫系畢業。在校期間于1984年在《人民日報》“大地”副刊發表了國畫作品《牧野之歌》,同年作品《沃土》獲第六屆全國美術展大賽二等獎,當時在校內引起轟動,一時成為學校的名人。
邢玉哲性格和善,骨子里卻有股犟勁,他把山東人的樸實和內蒙古人的粗獷很好地融在了自己的性格里。“當時國內的畫冊很少,藝術資料不像現在這樣豐富。我最喜歡的就是前蘇聯藝術家的作品,百看不厭,一直想去親身感受那種藝術氛圍。”就這樣,邢玉哲放棄了自己在國內的工作,申請去俄羅斯蘇里科夫美術學院留學。就在大家期待他有更好的作品問世的時候,為了自己摯愛的繪畫藝術,其再次赴俄留學,跨進了莫斯科蘇里科美術學院油畫系的大門。而后邢玉哲留俄工作十幾年,其間他的油畫、國畫畫風獨特,筆墨嫻熟的特質開始發揮,典型的當屬油畫《當梨花開遍山野》在獨聯體國家進行巡展,他的許多油畫作品先后被加拿大、日本、韓國、美國等十幾個國家的藝術家和收藏家收藏。2002年,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電視臺的專題新聞中心介紹了邢玉哲的作品,布拉斯克市的報刊也用了1/2的版面對其人其畫作了詳細介紹,這在當地引起了強烈反響。
近年來,邢玉哲帶著他新創作的荷花題材作品再次回到祖國的懷抱,向家鄉父老再次獻上了自己最精彩的一筆。
讀邢玉哲寫意荷花,其筆墨淋漓、大氣雄厚,既有傳統中國畫的高貴典雅,又不乏現代藝術創新思想的大寫意清新畫風,其表現出的傳統與現代的完美和諧正為業內所關注。
邢玉哲畫荷,擅長于意向性色彩的大塊果斷運用,完全是 “大塊吁氣”、信手涂畫。荷葉卷曲舒張、平坦豎立、千般形態就融于層層濃墨淡墨之間,雜以橫斜粗插的濃墨水草,一朵朵清荷或綻放或挺立,蜻蜓聞香駐足、金魚蓮下嬉戲。如此圖景,虛實結合、動靜有致,加之使用反差強烈的大紅、大藍、重墨、橘黃等色彩,還有大塊留白,在數尺宣紙上,勾勒了一個熱鬧、立體、陽光的局部水上世界;張揚出一種喜悅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不由得讓觀者感到震撼。
邢玉哲畫荷并不是簡單地描摹刻畫,而是在表達周圍所生存的世界。“多少年來我一直求索用一種藝術形式表達自己對人類生存世界的感知。”邢玉哲表示:“我認為在和諧圣潔的大環境下所展示的競爭是人類崇高的行為,所以我的新作品就是這種理念的再現。藝術家們從古至今都很難主宰自己的藝術命運,但我深信自己的作品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理解和關注。”
目前,從國外歸來的邢玉哲吸收了西方繪畫的元素,創作上敢于突破傳統,嘗試新的技法。他的創作追求色彩、渲染畫面,作品更具古典意識。特別是在草原題材的創作中,邢玉哲將中國畫揉進了現代的光影、色彩中,把無垠的草原,善良、純樸的牧民和蔚藍的天空置于同一畫面中,是那么深沉而又壯美。這種獨特的畫面讓很多同行、朋友稱贊,每讀邢玉哲的作品都有新的感覺。
作為一個視書畫藝術為生命的畫家,邢玉哲現為俄羅斯聯邦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美術學會特邀畫家、中央黨校特邀畫家、莫斯科東泰藝術沙龍主任。邢玉哲果真出手不凡:2012年中國畫《雙吉圖》、《蜀山秋運忙》、《淡雅清芳》作品入選“中國魂與奧林匹克同行”大展并獲大獎。
邢玉哲常說:“藝術對于我來說是一種信仰。離開了藝術,心里就會感到失落。藝術注定是我一生的追求。”
的確,邢玉哲已把自己幾十年來對生活的深刻理解融入了對繪畫藝術的探索與實踐之中,所有人都相信,邢玉哲在其今后的人生繪畫藝術創作中還將譜寫出更加絢麗、更加嬌艷的人生畫卷。
(編輯 周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