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博山 鄭良前 我的微信和QQ頭像都是與莫言老師的合影。這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紀念和鞭策,紀念2010年4月11日那個特殊的日子,鞭策自己時刻保持對文學的虔誠和投入。 ——題記 時光荏苒,光陰似...
博山 鄭良前
我的微信和QQ頭像都是與莫言老師的合影。這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紀念和鞭策,紀念2010年4月11日那個特殊的日子,鞭策自己時刻保持對文學的虔誠和投入。
——題記
時光荏苒,光陰似箭。淄博讀書節大講堂已舉辦10余屆了,2010年的第3屆和2018年的第11屆,我有幸聆聽了文學大師莫言和劉心武的精彩講解,頓感受益良多、獲益匪淺。其余的讀書節,我雖然因時間沖突沒有到場,但都設法收集了各位文學大師的講座,認真學習,汲取營養。印象最深的、收獲最大的,還是大師莫言的講座。他的《讀書其實是讀自己——從學習蒲松齡談起》,深深地影響了我并張貼上墻,隨時揣摩。
2010年4月11日,從凌晨到中午,因感受“大家”而充實并受益匪淺。凌晨,觀看了有十億電視觀眾收看的西班牙國家德比---皇家馬德里對巴塞羅那隊的比賽,足球藝術大師梅西的絕佳表現,令我大飽眼福,再生敬意;上午到淄博劇院聆聽了著名作家莫言先生的“《讀書其實是讀自己》的文學講座,如沐春風,醍醐灌頂。
所謂大家,必是在各自領域里出類拔萃、一致公認的領軍人物。
身高只有一米六八的梅西,自2005年世青賽揚名立萬以來,以其無與倫比的表現逐漸向球王“馬拉多納”靠近并大有趕超之勢。在對皇馬的比賽中,梅西后排高速插上,接到哈維的妙傳,輕松破網,率先為巴薩打開勝利之門,并幫助取得全場的勝利。
梅西“能在郵票上跳舞”的高超絕技,如閃電般的速度和出色的意識無疑是他成為“大家”的前提,但是如果沒有巴塞羅那二十年如一日的成熟技戰術打法和哈維、伊涅斯塔的強大中場支持,他不會走到巔峰,他在阿根廷國家隊的表現與在巴塞羅那的表現大相徑庭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大家”的產生,既需要天才,又要有成長的沃壤。
在2010年的中國文壇,莫言雖然還沒獲諾獎,但仍然是“大家”。這個自1988年,因《紅高粱》而開始受人矚目的作家,先后出版了《紅高粱家族》、《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等11部長篇小說,《透明的紅羅卜》、《司令的女人》等中篇小說一百余部,并有劇作、散文多部。許多作品被翻譯成英、法、德、日、西、俄、韓、荷蘭、瑞典、挪威、波蘭、阿拉伯、越南等多種語言,獲臺灣“聯合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法國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法蘭西文化藝術騎士勛章”、“意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日本“福岡亞洲文化大獎”、香港浸會大學“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紅樓夢獎” 及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等國內外獎項,醞釀十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創作的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長篇小說《蛙》一出版便引起強烈震動。
雖然莫言異常謙虛,開口便是“小學五年級畢業”,但毫無疑問,他在文學方面是有天賦的,天賦加勤奮,讓他變成了“大家”。
體育與文學是相通的。與梅西在巴塞羅那的成長一樣,莫言的大多數作品都離不開他的家鄉高密東北鄉,家鄉的深厚文化底蘊便是他成長的沃壤,紅紅的高粱乃至作為鄉村婦產科醫生的姑姑,都給他提供了無窮無盡的素材。“風景因欣賞它的人而存在”,他用作家獨特的目光,攝取著無數人同樣擁有卻發現不了也挖掘不了的文化財富。從大的方面講,他的家鄉是山東。他從相距幾百里遠的、淄博的“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身上發現了金礦并汲取了豐富的營養。有人說:他的《生死疲勞》是借鑒了了西方的魔幻現實主義,而著名蒲學專家、山大文學院院長馬瑞芳一看便知是“向偉大的蒲松齡致敬”。
“大家”莫言“從學習蒲松齡談起”,娓娓道來,看似輕描淡寫,漫不經心,卻如梅西的表演,深入淺出,厚積薄發,直指要害。
哪一個寫作者不知道“行萬里路,看萬卷書”的重要性?但莫言結合蒲松齡實際得出的“積累民間素材,博覽群書,遵循正確道路”的論斷讓我堅定了在文學道路上繼續前進的信心。
誰不知道細節描寫的重要性?但“人物的塑造建立在大量的符合事物規律的細節之上,豐富的生活經驗通過許多別開生面的細節來表現“,讓人茅塞頓開。
“對于歷史局限性給予理解和寬容,這是對文學的愛護”,讓我進一步拓展了視野;“小說沒死永遠不會死”,則讓我看到了文學的光明前景。作為基層文學愛好者,其實我們明白許多所謂的技巧和道理,但從“大家”嘴里深入淺出、厚積薄發地說出來,會讓我們找到自信。
進場前,購買了莫言老師的簽名書;結束后,向莫言老師贈送了自己72萬字長篇小說《昨夜月同行》和30萬字報告文學《愛滿天下》并榮幸地與莫言老師合影,成為文學收獲之外的人生收獲。莫言老師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在一個電視節目中,我發現如磚頭厚的《昨夜月同行》擺在莫言文學館的書架上,成為他的背景,內心一陣小小的激動。
真正的、數量眾多的球迷,大多不在球場,在電視旁;真正的文學愛好者,大多不在講堂,在書旁。足球的希望和文學的希望,其實在基層和民間,在那生機無限的春天,這種希望令人神往。
淄博博山籍著名作家、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曾說,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文學底蘊深厚的小地方也能出好作品。
淄博、博山無疑是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足可以成為“大家”成長的沃壤,如果有天賦,如果很勤奮,不妨一直走下去。
不拋棄,不放棄,珍惜擁有的環境,一定會成功----這就是“大家”給我們的啟示:感受“大家”,終生受益!
作者鄭良前與莫言合影。
作者簡介
鄭良前,漢族,大專文化,1970年2月出生于博山區博山鎮(原郭莊公社)邀兔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現為中國致公黨黨員、農民身份。系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作家報》特約作家和專欄記者、焦裕祿精神研究專家。
(編輯 馬金星)